1/29的聯晚社論真的很糟糕,根本是在抱詹宏志的大腿;這篇文章完全沒有立論基礎,對網路生態完全沒有研究,當篇讀者投書都很勉強了,怎麼會變成聯晚社論咧?
文章如下。
http://udn.com/NEWS/OPINION/OPI1/3707417.shtml
網路「三王一后」,爭的是什麼?【聯合晚報/社論】2007.01.29 02:25 pm
雅虎奇摩併購無名小站,是今年台灣的網路大事。沒想到,立即上演了三位網路教父槓上網路女強人鄒開蓮的熱鬧戲碼。不過,這樣的網路大事,終究不能停留在看熱鬧的八卦視野上。無名小站在短時間內快速崛起,除了提供服務的平台外,還有非營利和自由的精神,以及大量網友的熱情支持。一個靠眾多網友的熱情所建構起來的社群,最終若淪為資本主義下的營利籌碼,難免讓網友們失望。
但這宗併購案引發的最大疑慮,主要仍在網路托拉斯的爭議。詹宏志等三位網路教父從網路流量的角度,反對這宗併購,並引用國外的例子,主張政府應加以介入。而鄒開蓮則說,網路上沒有永遠的贏家。意思是,網路永遠有新的技術和新的型態,沒有人可以永遠壟斷,因此不必擔心托拉斯問題。這說法不無一定道理。但反過來想,如果合併不足以形成托拉斯,不足以形成壟斷,不足以靠流量的優勢扼殺新的網路創業機會,那麼,雅虎奇摩又何必費錢、費事去併購無名小站呢?這正是網路的弔詭。網路上的「服務」不像一般商品,誰壟斷了大餅,其他人就沒有機會。原先被壟斷的大餅可能被做大,或者技術改變,原先的大餅已經沒用,有另外的大餅會出現。網路的壟斷是否阻礙新的創業機會?可能性很大,但沒人確切知道。
而網路上的創業,也絕對跟一般商品的創業不同。一個人設計出好的商品,甚至申請專利,因而獲得龐大利益,他人絕無話說。但無名小站是一個全新的創業模式,除了建站者所設計的程式和平台、該站所提供的服務之外,還有無數網友的投入,以及它所宣稱的非營利性。試想,如果該站一開始就表明是要「創業」,會有今天的成就嗎?實在很難說。從併購案公布後,無名小站開始有部落格出走,即可以看出這一點。
所以,公平會當然應該積極介入這宗併購案,為的是維護網路的自由精神,不被網路托拉斯所扼殺。還有,為的是維護眾多無名小站參與者的權益。不然,以後再有類似的非營利性質網路平台或者網路社群出現,網友們難免都要懷疑,自己的一舉一動,是否都在為某些人將來的「獲利」鋪路?而這種懷疑,勢將間接傷害網路的自由精神。
【2007/01/29 聯合晚報】
美國的Yahoo!總公司購併del.icio.us,購併flickr,購併overture,購併inktomi,這些公司有的是以技術取勝,有的是以服務取勝,著眼點當然都是增加母企業的流量,不然買這些公司幹什麼?在矽谷,把新興start-up購併進大公司是網路事業的常態;因為有這樣的併購案,使得想在矽谷創業的人瞭解到,除了找出很棒的business model實際獲利之外,把公司賣掉也是一條創業的路。
無名小站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一開始沒有要「創業」?如果說要「創業」,就沒有現在的成就?
這是什麼詭異的辯證邏輯?
不,無名小站之所以成功,是因為一堆奇怪的照片都可以貼上去;佔用了學術網路的頻寬,所以網路速度很快,也勝過許多「創業」的網站。這是無名小站偷雞摸狗的地方,怎麼會是使用者支持他們的原因咧?Web 2.0的會員人數也好,之前Web 1.0時代強調的點擊率/流量也好,還不都是「使用者貢獻」的網站利基。照這篇社論的邏輯來看,無名小站也不應該收廣告費,也不應該營利,乾脆成立個社團法人,以公益事業存在算了;什麼叫做網路的自由精神?公平會用政府權力介入這個購併案,就是直接傷害網路的自由精神。
台灣報導這類新聞有個很糟糕的地方,就是把「使用者創造」出來的利潤極大化;之前Yahoo!拍賣要收費時,聯合報也有個記者搞不清楚狀況,說 Yahoo!拍賣是「使用者創造出來的樂園」,Yahoo!拍賣收取手續費會毀了它。網路是個充滿想像力但也要求實踐力的事業,可這些記者根本搞不清楚狀況,也沒有好好作功課,就在報紙上隨意開槍走火;這其實不是網路事業的危機,反而是報紙生態的自況。畢竟使用網路的人不會相信這樣的報導,而在報業工作的人不作功課不求甚解,對網路這樣的新興環境卻大發議論,跟著詹宏志這樣其實晚了網路潮流一兩年的「教父」後頭開槍,這才是傳統媒體沒落的原因。
聯合晚報這篇社論真的荒謬地讓人發笑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