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和我所攜帶的未來。

在開始一段新的旅程之前,我往往喜歡拿著旅遊書想像,順著地平線的盡處極目望去,在海天的那一邊會是什麼顏色。然後快意馳騁著各式各樣的童話故事,順著歷史的脈絡,擘畫出一個我所以為的世界。根據一面之詞所習得的歷史地理與人文思考,我稱這樣的幻想叫世界觀。我的世界觀往往與真實世界不盡相同,在想像與事實衝撞的邊界,我一次又一次的修正邏輯判斷與對現實的無知,然後一次又一次的奮力掙扎,奮力成長。

開始一段新的工作也是一樣。我所以為的search marketing,與真正置身廟堂之後親眼所見畢竟不太相同,於是在一次又一次的觀察中,我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評估之前的一些思維模式。對search marketing的再思考,讓我重新理解了Google的競爭利基,Yahoo!捲土重來的策略與陽謀,還有我以為的,這個產業的未來。於是昨天寫了一篇《我和我所見到的未來》之後,和一些朋友在MSN上討論良久,補充了自己在視角上的單元,也想更進一步的對mobile advertising做些討論。

在mobile advertising上,使用者習慣的重建可能非常重要;相較於坐下來瀏覽網頁所得到的pull型廣告,使用者在移動時被動得到,由平台/operator動態push的廣告會變得更有景深;畢竟這跟地點以及使用行為有切身相關,簡簡單單的一個coupon就可以得到很大的迴響。另外,購買行為既然是marketing的最終目標,在mobile device上要怎麼重新定義也是相當重要的;Amazon做了非常漂亮實用的iPhone專屬網頁(或者mobile device網頁),load網頁的速度跟圖像都針對Edge的限制做過最佳化,是非常好用的iPhone網頁之一。即便如此,使用者往往也不願意在iPhone上直接購買產品;對安全性的疑慮等等先姑且不論,就購買行為來說,多半還是在一個沒有車馬喧囂的地方,坐下來好好下決定較不會後悔。我沒有這個行為的統計數字,不過我相信這個數字不會太高;跟幾個同事討論之後都有類似的結論,我想實際結果應該跟我所猜測相去不遠。

因為使用者往往不太願意在mobile device上直接下單,pay-per-click可能又在本質上不適合螢幕不大的mobile device,怎麼界定marketing campaign的有效性就變得非常弔詭;mobile device上的廣告,應該更以資訊提供為主,比如在地的情報,可試聽的專輯,附上訂票專線的球賽等等,然後以「行動」來界定campaign的優劣。

由於平台或operator所能掌握的資訊,比起網路的ISP所得到的ip address訊息來得更精確也更繁雜,這讓人不免回頭思考,到底operator在這個新興市場裡扮演什麼角色;現在iPhone跟AT&T所合作出來的模式也許是一種,可是我寧可相信operator最後會跟ISP一樣慢慢fade out,像是NetZero這種已經失敗的免費上網business model將不會發生,就算手機免費,免通話費的時代還是不會來臨。

只是一些想法,有興趣的話討論看看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