框架。

最近這陣子忙起來,blog就暫停了好一陣子。上星期回Stony Brook一趟,主要是為了career fair去recruit,見了一些老朋友,也偷閒到Smith Haven Mall裡轉悠。上次坐飛機還是離開San Jose relocate到Seattle,這次就已經把Seattle當成家了。

到Seattle將近兩個月,認識了一些新朋友,對Microsoft的一些制度典章也開始熟悉。參加了公司的Company Meeting,看到很多下一個版本的新產品,或者目前還在研發階段的火力展示。這是間非常注重技術的公司,在這樣的公司裡,身為技術人是幸福也辛苦的;你知道還有一個又一個的山頭等著翻越,不是有多少語言或技術等著學習,而是有太多太多必須具備更開闊的視野才能望及的未來。大學研究所時跟朋友常常打著嘴砲,嚷嚷「我所以為」的未來是什麼樣子,等到真的進入業界,稍微可以做出點什麼產品時,反而因為所見到的世界比所以為的還要巨大而感到惶恐。這個世界變得太快,我看不清楚。想要小巧擒拿的在一些細節裡鑽研,往往丟失了更大的遠景;而只看著天邊彩虹橋盡處的那簍黃金,卻又落下了必須伸手掌握的基礎。我要抓住的,應該是這個世界的原象。

上星期五Ads R&D Platform all-hands,第一次參加從不同的角度看這個產業真是充滿了驚奇;除了Microsoft的free food比Yahoo!好吃很多之外,Microsoft念念不忘的platform概念可能是我整場最大的收穫。

很多朋友問我喜不喜歡Seattle,喜不喜歡微軟,喜不喜歡現在的工作。知道故人相念否,我總是回答還不知道,我還沒決定。不是因為Seattle的雨季在冬天,不是因為與子成說的可能越來越低,不是因為我離focal review還早得很;我還在看,還在學,還在吸收,還在消化。我對Seattle的第一印象極好,與現今天天錯身而過的Space Needle也交情不差;我只是還沒找到自己生活的旋律,還不知道該怎麼在星期六日的brunch之外排入更多豐富性靈的活動。

Microsoft就是另一個故事了。我從小就不是個守規矩的好孩子,說好聽點叫不墨守成規而衝撞體制,說難聽點就是履勸不聽桀傲難馴,總是指東打西而讓人頭痛。年紀漸漸增長,也必須服膺一些所謂的制度,在各個體系裡認命的往上爬。就算沒能力作個制定體系的人,也要作個理解體系的人,不以物喜地被這些瑣碎卻重要的事物羈絆。Microsoft是個非常有制度的公司,至少比Yahoo!的階級來得嚴明許多;在這樣的疊床架屋中,大家最在意的往往是考績與level,什麼時候升遷,薪水漲了多少,股票又發了多少。Microsoft的股票分紅制度往往以複數年為單位,每次發都是幾年期的股票;長此以往,真的要離開公司,也會捨不得那些多待個幾年就到手的股票。於是level往上升,股票也慢慢累積。我害怕自己成為只在意level與薪水,只在意股票分紅的人;此間離競爭激烈,startup櫛比鱗次的矽谷也實在太遠,在Seattle待久了之後,我怕自己變成只會操作routine的匠人,再也沒有自以為可以成就一番事業,就算太過自負也可以之鞭策自己的野心。我已經看到好多剛見面就開始討論level,討論薪水的工程師。在Microsoft才開始兩個月,我要告誡自己,絕對不要成為那種人。

然後,就是視野。

我熱愛技術,也非常希望自己所打造的軟體能夠重新定義這個世界的一些規則;在internet興起而Microsoft始終沒能佔據一些顯著山頭之後,Microsoft的心態有著相當大的改變。即便許多大頭不斷強調這就是所謂的Microsoft Way,我仍然相信,當年Win32的霸主心態,與現在以platform為主,開口閉口open的MSN/AdCenter有著相當大的差別。不過,比起Google的winner-take-all,Yahoo!對其他player的倨傲,Microsoft的產業policy的確相當雨露均霑。以我自己理解的Mobile Advertising而言,Google的Android想要by-pass operator,Yahoo!想要站在media/content provider之上,而Microsoft更樂意與所有的parties分享利潤。

至於究竟鹿死誰手,怕還在未定之天。不同的公司有截然不同的視野,身為過河卒子大概就是拼命往前,然後思考,這樣的遠景到底吸不吸引我。在all-hands上聽到的一些口號相當有趣;我以前也常參加Yahoo!的all-hands,可以聽到不同角度的聲音,其實是件很難得的事情。不過不論怎麼說,還是要盡量把自己從這些因為所以如果但是的重重辯證裡抽離出來,然後培養出自己的看法來;不是因為我比這些大頭聰明或洞燭機先,而是因為只有這樣,我才能確定我自己做的有沒有價值。畢竟事業是一輩子的事情,既然已經進入online advertising產業,未來應該也會一路往這方向直走,我必須讓自己相信,我能選佔在產業的制高點上,然後思辨出潮流與趨勢的差別。

好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