長輩推薦這本書給老爸,老爸在我回美前看完也就轉交給我。這幾天隨手也就閱目了一下,看一看卻沒有那一輩人的興奮;前一個世代對網路的想像與建設,對我們來說已經是必須嚴肅面對的競爭問題。

拿書中提到的Web 2.0來說好了。作者從Web 2.0的概念,講到Amazon的開放API,以至於因此而產生的Amazon小社群,而這不包括在Amazon上賣二手書/商品的業者(這跟eBay的Half.com在概念上是近似的)。接下來就是Google/Yahoo! Map的開放API;因為先前Google/Yahoo!的投資,程式設計師可以很容易的利用既有的資源設計出成熟的產品。作者認為,因為長尾理論的實行,Web 2.0讓原先必須因為經濟效益被忽略的沉默大眾得以發聲,也進一步促進了各種衍生交易的產生。

這聽起來好像很有道理,Web 2.0的未來如果真的這麼棒就好了。


因為這小小的一夢,便有了你我,和你我以為的繁華。

-蔣勳《蛹》

在Web 2.0的前一章裡,作者提到Google News這一項;這其實是Web 2.0的一種弔詭。有太多所謂Web 2.0的網站是反其道而行的;比如說digg.com好了,這是完全以使用者為主體,讓使用者決定什麼新聞比較「重要」的新聞網站;當然,這內部牽涉到如何計算時間與票數權重的演算法,不過基本的精神就是,每個人都可以決定什麼新聞比較「重要」,而「重要」的程度就交給網站來計算。

有沒有覺得很熟悉?讓「公眾」來決定事物,這不就是政治的多數決嘛?

我們回到Web 2.0的原點來,重新思考一下這件事。因為Web 2.0,所以分眾社群得以壯大,對企業來說,這就是更清楚的目標客戶;這在很早以前就有討論區/BBS可以提供這樣的功能,甚至vertical search亦然。Web 2.0時代的來臨,只是將這樣的機制放到企業建構的平台上(如Amazon、Yahoo! Answers),或者讓原先的平台得以藉由人氣獲取更多利益(比如商業化後的BBS站,討論區裡的廣告等等)。由於這樣的模式建立在人潮上,所以往往治絲則益棼,資訊量多了卻不見得有意義。Web 2.0跟Search這玩意都有一個盲點,當資訊量太多的時候,原來使用者所追求的精細度也會消失;而這反而喪失了原先Web 2.0希望達到兼善天下的理想。

拿Web 2.0裡比較成功的Yahoo! 知識+跟wikipedia來作比較好了;Yahoo!知識+藉由使用者的討論來增加條目,與wikipedia有條目的作法不大相同;2001年開始的wikipedia隱隱允為Web 2.0的濫觴,Yahoo! Answers很難趕上wikipedia的原因在於知識的深度與廣度,而這並不是時間獨以致之;相對的,Yahoo! Answers的問題反而囿於龐雜的使用者,無法讓資料更進一步的藉由編修而提昇。而有計劃的管理,絕對比讓資料自然集成來得有效率也有意義。

這讓我們回到一個更大的命題,既然Web 2.0的資料如此繁雜,對企業而言有何好處,質言之,Where’s the Money?

還記得前幾年炒得很熱的data-mining嗎?像Amazon這樣B2C的公司,當然是得以藉由Web 2.0來得到使用者的意見;因為使用者的個別差異,反而讓企業的目標得以群聚,進而針對使用者作更多消費模式分析之外的行銷。這其實像是問卷調查的效果;藉由使用者間的意見分享與經營社群,企業也得以培養使用者的品牌忠誠度。

除此之外,對於Yahoo!這樣的公司來說,到底意義在哪裡?

我個人以為,Web 2.0對於Yahoo!這類的媒體公司來說,重要性還是在於所提供的內容上。媒體公司賺錢的方法大約只有兩個,會費與廣告;而既然上一家收會費收得很勤的AOL已經幾乎要淡出市場了,兵家必爭之地還是在廣告上。Google得以成功,最重要的服務其實不是Search本身,而是Search旁邊附上的AdSense關鍵字廣告。有了像Yahoo! 知識+這樣使用者產生的內容,在關鍵字廣告上就佔了很大的優勢;Web 2.0炫目之處也就在此,有了亂七八糟而環繞主題的內容,關鍵字廣告只要是主題就好了。

如果我們這些作自然語言處理,作人工智慧研究的computer scientist真的能把人的語意分析明白,就不需要Web 2.0這樣的玩意來惑人心智了。Web 2.0基本上算是使用者的公眾意識(General Will, by Jean-Jacques Rousseau),原意在不犧牲個人的意志下得到更進一步的力量,事實上卻離個人意志越來越遠。在網路時代,小小的一夢也是很需要眾人支持的。